2025年上半年,德系三巨头的财务表现令人震惊,却也揭示了深层的行业危机。大众集团实现收入1583.6亿欧元,同比几乎持平,交付量440万辆,同比增长仅1%,然而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32.79%,跌幅之大令人侧目。奔驰的情况更为严峻,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8.59%,二季度净利润仅为9.6亿欧元,较巅峰时期单季40亿欧元的盈利水平出现断崖式下滑。宝马同样不容乐观,上半年营收减少7.98%,息税前利润下降26.83%,汽车业务毛利率跌破15%。三大德系车企虽在销量上小幅增长或保持稳定,但利润的骤降揭示出成本上升与市场环境变化对其生存能力的直接冲击,也凸显出利润增长已难以单靠销售量支撑。
美系车企同样陷入盈利困境。特斯拉上半年总营收418亿美元,同比下降11%,第二季度营收224.96亿美元,创下十年来最大季度跌幅12%。净利润同比大跌30%,仅为23.27亿美元。通用汽车虽然营收微增0.2%至911.41亿美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0.9%,仅有46.8亿美元。福特则遭遇更大打击,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超过80%。美系车企在收入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利润大幅缩水,反映出全球汽车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上升,以及经营压力增大的现实。显然,依靠销量维持收入已难以保证盈利,成本控制与市场结构调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日韩车企也难逃利润压力。丰田将2025财年经营利润预期下调5000亿日元至3.2万亿日元,显示盈利前景趋于谨慎。日产继2024财年亏损后再次交出亏损季报,第一财季全球零售销量70.7万辆,同比下降10.1%;净销售额2.7万亿日元,同比下滑9.7%;净亏损高达1157亿日元。马自达也遭遇滑铁卢,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盈利498亿日元转为亏损421亿日元。现代和起亚同样呈现“增收不增利”趋势,现代汽车第二季度营收48.2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7.3%,创历史单季新高,但营业利润下降15.8%,仅3.6万亿韩元,利润率降至7.5%;起亚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5%,营收增长6.5%,但营业利润下降24.1%,利润率首次跌破10%,至9.4%,为11个季度最低。即便营收增长,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依然明显,这显示全球车企利润空间普遍承压。
全球车企利润下滑的原因复杂,其中美国加征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关税是重要因素之一。丰田表示,美国关税将使财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其他跨国车企也不得不考虑供应链重构以规避成本压力。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市场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是跨国车企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包括大众、奔驰、宝马、本田、保时捷等品牌在中国市场赚取了巨额利润。燃油车时代,外方可拿走合资企业70%以上利润,中国市场无疑是支撑全球车企业绩的顶梁柱。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中国消费者偏好智能化与电动化车型,外资品牌若转型滞后,销量下滑、溢价下降成为必然。雅阁、别克君越、丰田亚洲龙等传统燃油车型价格不断下探,十年前不可想象的价格下降如今已成常态,显示外资品牌在华盈利能力正受到严峻挑战。
与此全球车企面临的支出压力也在增加。智能电动化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成效不一定立即显现。大众就是典型案例,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能源产品,但海外市场油车仍占主导,中国市场虽潜力巨大,却竞争激烈。这意味着车企投入的新能源产品可能在长时间内无法盈利,财务压力持续累积。中国市场虽依旧重要,但盈利模式已在重塑,依赖高利润支撑全球业务的日子已经过去,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战略布局和盈利模式。
面对利润下滑与市场转型的双重压力,跨国车企必须在财务稳健与市场布局之间寻找平衡。一方面,中国市场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市场,另一方面,全球财务报表面临挑战,传统依靠单一市场高利润的模式已不再适用。短期内,企业依靠中国合作伙伴缓解压力成为现实之举,但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跨国车企只有加快智能化和电动化转型,优化成本结构与供应链管理,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
总体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利润与市场结构调整。德系、美系、日韩车企普遍面临营业利润下降、毛利率压缩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多重压力,美国关税和供应链问题加重企业负担,而中国市场的快速转型成为外资车企无法回避的拐点。跨国车企必须在维持市场份额、推进新能源转型和优化财务结构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否则未来盈利能力将持续承压。这场全球车市的变局,不仅意味着利润重塑,也标志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终结和产业格局的深度重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