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儿童传染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怎么预防

随着秋季开学季的到来,校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伴随着这一变化的,还有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风险。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年秋季,随着儿童集体活动增多,这两种疾病在五岁以下儿童中发病明显增加,成为家长和学校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手足口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和口腔出现皮疹或小水疱,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且预后良好,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需要高度警惕。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患儿常因咽痛出现拒食、流口水等现象,病程通常较短,一般一到两周可自愈,且不常伴随手足皮疹。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症状特征,有助于家长和学校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近年来最常见的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萨奇病毒A10型和A6型,少数病例由肠道病毒71型或埃可病毒引起。研究显示,重症病例中EV-A71感染的比例较高,目前已有针对EV-A71病毒的疫苗,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健康状况决定是否接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接种EV-A71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再次感染。疫苗接种只能作为防控手段之一,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仍不可忽视。

在传播途径上,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类似,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或唾液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间接传播。呼吸道飞沫、咳嗽喷嚏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途径。在家庭和校园环境中,病毒传播极易发生,因此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专家建议,家长应尽量减少孩子的聚集暴露,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环节。家长需耐心教导孩子正确洗手,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餐前便后,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包括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掌心擦手背、指缝相扣、拇指旋转、指尖搓掌以及手腕转动。必要时可使用儿童专用洗手液。使用公共设施前,如扶手、门把手、游乐设备等,可先用含氯消毒湿巾擦拭表面,减少接触传播风险。同时需注意,酒精对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有限,不宜作为主要消毒手段。

家庭消毒也是关键环节。孩子日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应定期清洗消毒。玩具可根据材质选择浸泡、擦拭或暴晒等方式,餐具需彻底清洗后煮沸或使用消毒柜。家庭环境要保持整洁通风,尤其在流行季节,应增加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室内的积聚。对于确诊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送至学校或公共场所,待症状消失七天后再恢复集体生活,以防传染其他儿童。家长需警惕重症信号,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肢体抖动或呼吸急促,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学校防控同样不可松懈。幼儿园和中小学应严格落实每日晨检制度,入园入校时进行体温测量+症状观察双重排查,重点关注口腔是否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是否有皮疹或斑丘疹,以及儿童精神状态、咽痛、拒食、流涎等异常表现。学校还应定期对被褥、书包、水杯等个人物品进行清洁消毒,同时对教室、寝室、活动室的桌面、门把手、楼梯扶手等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并保持室内勤开窗、常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残留。

秋季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家长和学校需高度重视,从疾病特征了解、卫生习惯培养到学校防控措施落实,每一步都不可忽视。通过家校共同努力,科学预防,能够有效降低儿童感染风险,减少疾病传播,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只有多方协作,才能在秋季高发期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健康,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106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