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日常生活,汽车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从驾驶辅助到车内智能系统,AI正在重新定义车主与汽车的互动方式。根据J.D. Power最新发布的美国技术体验指数(TXI)研究显示,车主对AI技术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分化:部分功能深受欢迎,而另一些则让人感到困惑甚至沮丧。这种爱恨交织的局面折射出AI在汽车应用中的机遇与挑战,也提醒制造商在技术创新的更需要关注用户体验。
在AI功能中,智能气候控制系统无疑是最受车主欢迎的技术之一。这类系统能够自动调节车内温度、空气流通以及舒适性与效率的平衡,让驾驶者无需频繁操作空调或加热设备。J.D. Power的数据显示,配备智能气候控制的车辆问题率比以往降低了每百辆车6.3个(PP100),显示出显著的改善。尤其是在越来越多车型将气候控制功能转移到触摸屏菜单而非传统物理按钮的趋势下,智能气候控制提供了急需的便利。研究还显示,这类技术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整体质量评分,也显著提高了车主的满意度,成为AI在日常驾驶中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
除了智能气候控制,智能点火和驾驶员偏好模式也表现出较高潜力。这些系统能够根据驾驶者习惯调整座椅位置、镜像角度、音响偏好等,使驾驶体验更加个性化。车内购物和支付功能也引发关注。研究显示,约62%的车主对车内支付感兴趣,尤其是在支付燃油费、过路费、停车费或电动汽车充电费时更为方便。目前这类系统在菜单设计和操作流程上仍存在不足,用户需要更直观、快捷的方式完成支付。如果未来能够简化操作流程、加快支付速度,这一功能将有望成为车主日常出行的常用工具。
盲点摄像头同样是备受青睐的AI技术。研究表明,高达93%的车主经常使用盲点摄像头,74%希望在下一辆车中配备这一功能。配备该技术的车型销售速度也普遍较快,这说明盲点摄像头在提升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具有明显价值。相比那些操作复杂或功能隐藏的AI系统,盲点摄像头因其直观性和实用性赢得了车主的高度认可,也提醒制造商在技术设计中,实用性和易用性才是最终获得用户认可的关键。
并非所有AI功能都能让车主满意。例如,自动洗车模式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这一模式能够帮助车辆自动准备通过洗车机,但大多数情况下操作隐藏在信息娱乐系统深处,导致38%的车主表示使用说明不够清晰。类似地,识别技术也成为痛点,尤其是生物识别认证、无接触控制以及驾驶员监控系统,问题率较高。研究显示,每百辆车中生物识别认证出现超过29个问题,无接触控制和驾驶员监控系统也分别超过19个问题。这说明,虽然技术本身具有创新性,但用户体验不佳仍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J.D. Power用户体验基准和技术总监Kathleen Rizk指出,智能技术的核心应在于预测驾驶者需求、减轻认知负担、提供直观操作体验。她强调,技术最终的价值在于是否实用,以及是否真正提升了驾驶体验。这一观点明确了汽车AI发展的方向: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无法让用户轻松上手、感受到便利,则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在品牌表现方面,研究对制造商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高端品牌中,Genesis连续第五年获得最高评分,凯迪拉克和林肯紧随其后。高端细分市场平均得分提升至671分,包括特斯拉和Rivian,但由于未满足奖项标准,两家公司未被纳入正式排名。特斯拉得分高达873分,Rivian则为730分,显示出其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大众市场中,现代在创新评分上居首,起亚和三菱紧随其后,三菱甚至超越了GMC、MINI和丰田。这表明,无论高端还是大众市场,AI技术的创新应用已成为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另一方面,一些品牌在技术应用上仍存在明显短板。Stellantis旗下品牌如Jeep、Ram和克莱斯勒处于底部,而捷豹在高端品牌中排名最低。这反映出不同品牌在AI技术推广和用户体验优化上存在差距。部分品牌虽然在硬件上投入较多,但未能通过优化操作界面、简化功能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导致技术潜力未能充分转化为车主满意度。
总体来看,美国车主对汽车AI技术的体验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智能气候控制、盲点摄像头和驾驶员偏好模式因其实用性和直观性受到欢迎,而自动洗车模式、复杂识别系统和操作不便的支付功能则容易让人感到困惑。汽车制造商若能在保持技术创新的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操作便利性,AI技术将真正成为提升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的核心力量。研究显示,AI技术在汽车行业潜力巨大,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紧密契合车主需求,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日常驾驶体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