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车企在市场上对这一技术的定价与责任分配却呈现出显著的分歧。一方面,车企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包装成“科技奢侈品”,并以数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另一方面,遇到系统故障导致事故时,车企却推卸责任,强调这些系统仅为辅助驾驶,真正的责任应由驾驶员承担。这个看似荒诞的逻辑,正是智能驾驶时代最尖锐的矛盾之一。
如今,智能驾驶行业呈现出两大阵营:收费派和免费派。收费派以“技术即价值”为核心,认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研发成本高昂,必须通过收费来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而免费派则主张“智驾平权”,希望将高阶功能下放到更为亲民的车型中,甚至以亏本换取市场份额和数据支持。这场博弈背后,围绕收费与否的问题,最终指向了一个更加棘手的议题——事故发生时的责任归属。
今年4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处理指引》给出了车企责任的相关规定,要求车企对“软件算法缺陷”承担责任。但这一规定也为车企逃避责任提供了漏洞。指引规定,一旦智能系统发出接管请求,驾驶员需要在10秒内完成接管,否则责任就转移给驾驶员。现实中,突发的紧急情况往往让驾驶员只有不到2秒的反应时间,这个所谓的“黄金窗口期”显然无法满足安全需求。而车企却将这一时间差作为责任的“防火墙”,从而逃避了对事故的主要责任。
更为讽刺的是,消费者为购买“高阶智能服务”支付的数万元,在法律上依然被视为“辅助驾驶功能”。当发生事故时,车企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可以轻松将责任推给驾驶员。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实:在消费者掏钱时,他们被承诺享受“颠覆性的驾驶体验”;而一旦发生意外,他们却被告知“必须保持专注”,责任最终归于驾驶员。这样的逻辑矛盾,不仅加深了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怀疑,也让人对车企的责任心产生质疑。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现行的交通法规尚未明确区分传统驾驶与智能驾驶的责任界限。智能驾驶系统的控制权与驾驶员之间的模糊地带,造成了事故责任追溯时的混乱局面。车企推卸责任给驾驶员,驾驶员则归咎于系统的缺陷,软件供应商又推给硬件故障。甚至有车企的工程师透露,为了避免事后责任追溯,他们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加密行驶数据,目的就是为了让技术本身能够自证清白,而责任却总是被推到驾驶员头上。
博世高管曾警告,免费智能驾驶将对整个行业造成灾难,这种焦虑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行业警示:如果收费模式无法与责任承担相匹配,那么智能驾驶技术终究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没有责任担保的技术溢价,终将无法持久。而这种缺乏责任感的技术,最终只会让消费者为“伪智能”买单。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广阔前景不应由消费者单独背负风险。随着高价的智能驾驶系统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车企是否能够在盈利的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将直接关系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技术创新与责任承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