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研发权落地中国,丰田的未来还能自证“丰田性”吗?

丰田这两年被频繁提起,不是因为它发布了多么惊艳的新车,而是那句刺耳又现实的对比:中国头部车企利润总和,不敌丰田一家。这话听上去像是夸奖,实则是一道难以回避的反问。为何在新能源汽车全面爆发的当下,丰田还能赚得盆满钵满?答案也简单——它依旧靠传统燃油车盈利,而在电动化技术面前,丰田的步伐显得如此迟缓。2024财年,丰田售出1101万辆新车,纯电车型占比仅1.3%。这份数据的背后,是一家公司固守旧路径所带来的短期回报,但同时也是长期技术竞争力逐渐失衡的警示。

 

在国内竞争最激烈、技术更新最迅猛的中国市场,丰田昔日的优势正被一点点消解。曾几何时,卡罗拉稳坐全球销冠,而如今却跌出中国轿车榜单;THS II混动系统推出三年,缺乏技术突破已无新意;固态电池被反复吹捧,始终未见量产;至于氢能源乘用车,更是早早被边缘化。这一切都说明,丰田引以为傲的技术自信在中国市场正遭遇空前挑战,而放权中国团队、靠拢本土供应链、修正产品价格体系,就成为它在这场竞争中的求生之道。

612日的广汽丰田科技日,一条消息引发行业震动。丰田首次宣布,将中国市场车型的研发决策权移交给中国本土团队。由中国工程师主导的全新汉兰达与赛那将不再由日本总部拍板,而是交由丰田在华成立的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具体推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丰田研发机制的核心重构。所谓REC体制,即以区域首席工程师为核心,赋予本土团队更大的产品开发自主权,从全新设计到技术导入,丰田正在试图让决策链条更短、反应更快。

 

更具象的变化还体现在合作生态的重建上。这次发布会请来小米和华为两家中国科技公司站台,这在过往的丰田产品中几乎不可想象。而下一款由中国主导开发的车型铂智7,已经确认将搭载华为鸿蒙座舱,并全面接入小米生态系统。曾经极度讲究原汁原味的日系品牌,如今也学会了灵活借力。在中国市场,如果不借助这些本土科技巨头,就几乎不可能在智能化领域构建真正的竞争力。

但这场放权,并非丰田的主动选择,而是其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后的无奈之举。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跌至177.6万辆,比巅峰时期减少16.4万辆,利润也腰斩几近半数。与此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对丰田而言已经是输不起的战局。尤其在东南亚、拉美等传统日系优势市场,中国车企也正加速出海,直接对丰田的地盘发起冲击。不改,不只是市场萎缩那么简单,更可能是品牌影响力的全面崩塌。

 

不过,变革的初步成效已经开始显现。3月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成为一个转折点。这款由本土团队主导研发、采用中国供应链体系打造的电动车,售价拉至10.98万元起,在上市仅一小时内就收获超过1万份订单。复盘会议中,广汽丰田将其成功归结为三点:本地化研发、65%的中国零部件使用率,以及针对中国用户的安全需求优化。听上去像是一次战略升维,实则是一次成本控制与市场适配的现实操作。

对比五年前,插混雷凌E+起售价高达20.38万元,彼时丰田还沉醉在合资品牌的溢价逻辑中。而如今的铂智3X,顶配价格也仅为15.98万元。这种合资品质+国产价格的策略,其实是对自主品牌的一次妥协。例如电池选择方面,铂智3X全系使用磷酸铁锂电池,主供应商为中创新航和江苏正力,成本显著低于宁德时代的三元锂方案。智驾系统则由Momenta打包提供,不追求技术领先,只求快速部署和稳定性能。

 

在配置方面,铂智3X显得克制。芯片用的是8155而非8295,电压平台是400V而非800V,悬挂为前麦弗逊后扭力梁,远逊于竞品使用的双叉臂或多连杆。但这种看似落后的选择,恰好成就了整车的低价定位。在比拼性价比的战场上,丰田终于不再迷信品牌号召力,转而拥抱成本优势。

这种思路并非丰田独有。日产和本田正在同步复制类似路径。东风日产N7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搭载Momenta智驾、欣旺达电池、电驱系统则完全由东风自研,甚至轮胎都选用了玲珑。整车售价从11.99万元到14.99万元,直接对标自主品牌主销价格带。上市一个月即突破1.7万辆订单,成为合资纯电车销量冠军。

 

本田的操作更具戏剧性。东风本田S7起初以25.99万元的高价上市,却在广汽本田P7发布当晚立刻降价6万元至19.99万元。这种反差被网友调侃为全是缺点的S7忽然有了优点。这款车用上了宁德时代90kWh三元锂电池、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底盘、ADS减震系统和Honda CONNECT 4.0智联系统,除了缺乏城市NOA,产品力已能匹敌小鹏G6等自主新贵。

 

无论是丰田、日产还是本田,他们的路径越来越相似:降价、本土研发、中国供应链、控制成本。而背后共同的底牌,正是这些在过去十年里迅猛崛起的中国科技与制造企业。华为凭借鸿蒙车机、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系统,成为几乎所有合资品牌的合作对象。Momenta则在算法和兼容性方面展现出强大竞争力,几乎承包了所有中端智驾方案。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稳坐全球第一。如果说中国曾是世界工厂,那么现在则已成为汽车科技的供应枢纽

 

中国供应链为合资品牌带来的,不只是短期的价格红利,更可能是一次技术形态上的逆向输出。今年4月,600辆由中国制造的MAZDA 6e通过滚装船运往欧洲,成为马自达首款全球化纯电车型,整车平台和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来自中国。这种在中国,为全球的新模式,已经不仅仅是应对本地市场压力,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国汽车技术的扩散。

 

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日系车品牌的产品与自主品牌越来越接近,价格也逐步趋它们将如何保持品牌的独特性?昔日以品质与耐久性著称的丰田,如今面对的是消费者对智能、舒适和功能全都要的新期待。在10万到1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丰田可以靠铂智3X突围,但在20万元以上甚至40万元级别,自主品牌也开始精耕细作,合资还能靠什么站稳脚跟?

 

合资品牌的自我革新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从丰田放权,到本田降价,从日产拥抱国产智驾,到马自达出口中国平台车,种种变化的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格局的重构。过去是中国企业向合资学习,现在反过来是合资车企向中国供应商求生。丰田们放下身段的背后,不仅是一次技术迁移,更是一场认知的转变。而这场转变,是否足以让丰田在新时代延续它的丰田性?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64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