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星,这个被称为中国最老牌的造车新势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股价跌到1.08美元一股,市值暴跌90%,2024年销量甚至不及比亚迪一个小时的产能,过去五年亏损高达51亿美元。乍看之下,极星似乎正在走向终点。这背后隐藏的是吉利创始人李书福一场深谋远虑的全球战略布局。面对惨淡的业绩,李书福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掏出2亿美元进行增资,还通过B类股转换确保极星在美国市场保持“合规”身份。这一切并非单纯的烧钱,而是为了保住极星在北美市场的“通行证”。
极星的价值,远远超出了造车本身。它挂着瑞典制造的“洋面孔”,拥有沃尔沃的技术支持,成为吉利进军北美市场的合法名片。极星是吉利目前唯一能在美国市场合法销售的乘用车品牌,而其他如极氪、领克这些品牌,因“中资标签”,即使想在美国打广告都要小心翼翼。2027年,美国政府将禁止中国控制的品牌在美销售汽车,极星如果失去“瑞典”身份,将彻底失去进入北美市场的资格。李书福斥资2亿美元买的,不仅是股份,更是极星的合规身份和北美市场的生存权。
极星出生于沃尔沃高性能部门,拥有北欧设计语言和全球协同平台,但受限于沃尔沃共享平台的软件问题,Polestar 3从原计划2022年交付被拖到2024年,错失市场黄金期。为了打破技术瓶颈,李书福采取了断奶策略,沃尔沃减持股份,极星管理层全部换成吉利人,彻底摆脱对沃尔沃的依赖。新架构下,极星回归自主研发,依靠吉利的SEA浩瀚平台缩短研发周期、压缩成本,同时将品牌战略转向更贴合中国市场,推出极星4——首款完全本地化车型,售价下探到30万元内,工厂设在杭州湾,配备魅族座舱设计。这既不是妥协,而是极星对现实市场的积极适应。
在销售策略上,极星也不再死抱线上直营,而是采用“直营+授权”混合网络,赋予终端一定议价权,提高渠道黏性。2023年,极星中国网点数量为55家,目标到2024年底翻倍至120家。尽管转型动作频繁,但极星最大的瓶颈依旧是现金流和时间。设计和平台不缺,能否扭亏的关键在于销量的提升。李书福斥资2亿美元的注资,是为了续命,是给极星赢得更多时间,让Polestar 3和4卖得动,Polestar 5和7能顺利推进,全球销量目标突破10万辆。
极星的新任CEO罗胜奎,有着“扭亏机器”的称号,他曾让欧宝实现逆转。如今,他带着明确目标——三年内年销破10万、毛利率翻正、实现现金流正向。虽难度不小,但相比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的局面,极星的挑战更聚焦于如何抓住市场窗口期。李书福曾将亏损严重、市场信心低迷的沃尔沃打造为利润丰厚的豪华品牌,如今他对极星的期待同样殷切。
极星的存在,既是吉利打入北美市场的最后桥头堡,也是李书福在全球政治经济复杂局势下的重要“氧气瓶”。这2亿美元的增资,不只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吉利在北美市场合法身份的坚守,是对抗地缘政治限制和价格战激烈竞争的关键筹码。极星代表着吉利品牌全球化的能否借此合法身份在北美立足,将直接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极星的困境是全球市场环境和政治因素交织的结果。李书福不惜重金“续命”,是基于对极星未来发展潜力的深刻判断。极星作为吉利国际化的关键战略载体,承载着打开北美市场和维护全球竞争地位的重要使命。它的存续不仅关乎吉利,更关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舞台的声音和地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