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节,我回到老家,正巧赶上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依照我们这儿的传统,丧事酒席通常会邀请全村的人参加。这一习俗我已经有几年没有亲身体验了,因为常年在外工作,村里的喜事丧事都是由父母去替我处理。而这次回家,我本想着重温一下乡村的烟火气,然而却发现了农村酒席的几种怪现象,让我不禁对这种传统发生了许多思考。
在过去,农村酒席总是全村人的大事。无论是结婚的红事,还是丧事的白事,整个村子都会聚集在一起,场面热闹非凡。主家早早筹备,邻里乡亲也都会积极帮忙。酒席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一个人情的聚集点,是村里人彼此联络感情的纽带。这些年,村里的酒席规模虽然看似越来越大,场面也越来越气派,但参与的人却越来越少了。结婚的喜宴和丧事的酒席,很多桌子都有空着,场面显得有些冷清。我和同桌的老人聊了几句,他们告诉我,现在很多村民都在外地打工,平时与村里的联系少了很多,酒席也成了越来越少人参与的事情。虽然人们依旧会随礼,但许多人连酒席都不曾亲自到场。即使安排了八人座,我这一桌也仅来了五个人,邻桌只来了三个人。
这种变化并不局限于我所在的桌子,几乎所有的酒席都面临着同样的局面。长辈们告诉我,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在外地工作,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联系越来越少,村里的人情也逐渐疏远。加上如今交通越来越便利,大家的生活圈子也变得更大,酒席的意义似乎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即使是一些传统的村务活动,人们也会觉得“随个礼就算了”。酒席的参与感和传统的热闹氛围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漠的应酬。
而且,现在办酒席的人手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过去,酒席的准备工作几乎是全村人共同完成的,无论是厨房的烹饪,还是酒席的服务,都有村里的人积极参与。这次我回去参加酒席,却发现大多数帮忙的人都是年纪较大的村民,年轻人几乎不见踪影。那些力气活,如抬轿子等,过去是年轻人做的事,而现在,连凑齐人数都成了问题。年轻人忙于外面的工作,回乡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对这些传统事务的参与度也越来越低。尽管老人有经验,但毕竟体力有限,办事的效率和熟练度远不如过去那么高。而随着人手的短缺,现在一些小村子不得不花钱请外人来帮忙,过去义务的劳动如今需要付费,酒席的成本也因此水涨船高。
除此之外,酒席的菜肴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酒席上的菜肴都是由厨师现场准备,大家在后厨忙碌的身影、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香气四溢的菜肴构成了酒席的独特氛围。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席开始使用预制菜,厨师的工作变得轻松不少,只需将预制菜加热就可以上桌。这种做法虽然方便快捷,但也让酒席的味道有所欠缺。过去,大家吃完酒席后常常会打包剩菜,而现在却很少有人会做这种事了。预制菜虽然看似省事,但缺少了现做现吃的温度和味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工业化的产物,失去了家的味道。
更令我感到不舍的是,现在的喜庆宴席越来越多地迁移到了城市里的酒店,而传统的农村酒席则逐渐被忽视。婚宴和丧事酒席,很多人选择在酒店举办,那里提供的环境和服务比村里要好得多。酒店的酒席确实精致,流程也规范,但它失去了村里酒席的那份温馨与亲切。过去,在乡村的酒席上,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感情在这一顿饭里得到了温暖的传递。而现在,虽然酒席更讲究,但人们吃完就匆匆离开,大家在酒席上的参与感变得越来越低。酒席逐渐从一种情感的联络变成了一个形式化的仪式,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和人情味。
这些变化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外出打工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村里的社交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被现代化和工业化所替代。酒席不再是纯粹的聚会,它逐渐变成了一种应酬,甚至是为了完成某种社会义务的任务。预制菜的出现和酒席外包的现象,虽然提高了效率和便利,但也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那份亲情和温暖。
尽管如此,我还是怀念过去那些热闹的乡村酒席。那时的酒席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和乡土文化的传承。如今,虽然酒席变得更加方便和现代化,但它失去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真挚。我不禁思考,现代化带来了便利,但是否也让我们在追求便捷和高效的遗失了一些传统和情感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