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冰雪未曾完全消融,春意却悄然笼罩。曾经的伐木工王铁昌再次来到自己曾亲手伐倒的最后一棵落叶松旁,望着这片曾经被斧锯挥舞过的森林,心中不禁涌上千般感慨。这棵倒下的树,见证了大兴安岭的历史,也见证了这片曾因木材而繁荣的土地,如何在新时代的呼唤下,悄然完成了一次壮丽的蜕变。
大兴安岭林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毗邻黑龙江,是中国最大、面积最广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总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这里曾经是伐木的重地,是无数木材走出深山的源头。2015年,在国家实施停伐政策后,林区逐渐告别了过往的伐木时代,开始了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历史转型。
砍伐停止,新时代来临
清明节刚过,春寒料峭,但大兴安岭的生态恢复已经展现出新的生机。曾经的伐木工人王铁昌,站在曾亲手伐倒的最后一棵树旁,感慨万千。这片大森林已恢复了往日的绿意,背后的转折却是在十年前的政策改变。
2015年,中国正式实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政策,宣告着大兴安岭进入了生态保护的新时代。曾依赖伐木谋生的林区人们,不禁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再砍树,如何生存?
“砍树吃饭”的时代已成过去,新时代的林业人开始从“木材经济”向生态产业转型。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重新审视,也是对经济模式的彻底革新。在曾经繁忙的伐木场地,工人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曾经的伐木工人来说,停伐不仅是“停斧锯”的结束,更是“开启绿色生计”的新篇章。
生态产业兴起:从“木材经济”到绿色增值
随着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停止,原本依赖木材资源的经济模式逐渐消失,而新的产业正在崛起。大兴安岭的生态产业为这片森林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曾经依赖伐木的居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道路。以白马经营管护中心为例,停伐后,林区的工人们并未就此失业,而是转向了生态农业和食用菌产业。
周敏庆,白马经营管护中心的负责人,带领技术员们开展了24小时的巡护工作,确保食用菌种植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空置厂房的改造,食用菌种植迅速成为了林区经济的新亮点。2024年,该基地培植的黑木耳从26个国家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并在国际展会上赢得了众多奖项。“今年,我们预计种植120万袋食用菌,收入预计超过360万元。”周敏庆充满信心地说道。
大兴安岭的产业转型不仅仅体现在农业上,近年来,林下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为林区带来了丰富的收益。森林资源的多用途开发,包括林下产业、生态旅游等,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2024年,林区的林下产业收入增长近20%,实现了6922万元的总收入。
旅游经济的腾飞:从“卖木材”到“卖风景”
大兴安岭的转型并不止步于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随着绿色产业的兴起,林区的旅游业也在悄然崛起。过去,这里仅凭伐木和资源开采支撑经济,但如今的林区,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生态旅游胜地。春赏杜鹃、夏观林海、秋游彩山、冬玩冰雪,丰富的旅游资源让这里成为了游客向往的绿色天堂。
董永胜曾是原517工队的队长,他和团队将工队的旧帐篷改造成了旅游设施,并开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示范点。如今,“517小工队”已经接待了超过10万名游客,实现了1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随着“吃林、赏林、游林”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林区的旅游业态日渐丰富,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逐步成为了大兴安岭的一大亮点。
特别是在春秋季节,鲜花如杜鹃般盛开,游客可以尽情地在这片绿意盎然的森林中徜徉;而冬季的冰雪世界,也吸引着大量的滑雪和冰雪爱好者前来游玩。大兴安岭的旅游收入已逐年增长,2024年,林区的旅游业接待游客达74.46万人次,收入达到7050万元,同比增长62%。
智能护林:科技加持下的绿色未来
除了产业的转型和旅游的兴起,大兴安岭的森林管理也进入了智能化时代。过去依赖人工劳动的林业管理,如今通过科技手段和机械化设备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森林的管理效率。
下央格气林场的周健正操作着一台自动伐木机,清理着林间的杂木。原本需要20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在这台机器的帮助下,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完成。这种现代化的森林管理方式,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提高了森林抚育的效率。
在大兴安岭,信息化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林区的生态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大兴安岭的转型并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成功,更在全球生态保护中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全球最大的兴安针叶林分布地之一,这片森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停止商业性采伐,实施森林抚育与再造林,大兴安岭正为全球的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根据评估,近年来,大兴安岭的森林碳储量不断增长,已接近17.2亿吨。作为重要的碳汇区域,这里每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着巨大的力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高达7857.95亿元,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大兴安岭的故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一部从“伐木为生”到“绿色发展”转型的历史。从停伐到造林、从农业到旅游、从机械化到智能化,林区的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天的大兴安岭,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还为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了力量。随着绿水青山的持续保护和绿色产业的不断拓展,这片森林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