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养生指南:如何在温差中调节身体与生活

寒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标志着秋季的进一步深入。在这个季节里,气温变化剧烈,早晚寒凉,白天却依旧温暖。而今年的寒露节气,上海的天气似乎并未完全遵循的规律,气温仍旧徘徊在30℃左右。尽管气候未必完全符合寒露的字面含义,但这一时节依然对人体健康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副主任杨月建议,寒露时节的养生要注重防寒保暖与滋阴润燥,并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顺应自然变化。

一、衣:温度适应,注重保暖

虽然寒露已经来临,但上海白天气温的高温仍持续,尤其在中午时段,气温仍然让人感觉炎热。对此,杨月表示,尽管白天热气逼人,但早晚的温差却是显著的,因此寒露时节的养生核心之一便是保暖。尤其是足部,它是寒邪最易侵入的部位。由于足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慢,一旦受凉,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症状,甚至可能引发关节炎等旧疾复发。尤其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要在清晨和傍晚时段加强对脚部的保暖。

 

寒露时节,腰腹部的保暖同样重要。特别是女性朋友,应当避免受凉导致宫寒或月经不调。寒露的养生要避免贪凉,即使天气仍旧炎热,也应避免过度依赖空调,保护身体免受寒邪入侵。

二、食:健脾益胃,滋阴润燥

随着秋季的深入,寒露时节燥邪愈加明显,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杨月强调,在寒露时节,养生的饮食应注重温润,既要滋阴润燥,又要健脾益胃,以保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

此时节,食物的选择应避免过于寒凉的食物。冰淇淋、冷饮、西瓜等食品都应避免,因为它们容易伤害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甚至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相反,应该多摄入一些温润养生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百合等。这些食材有助于滋阴润肺、健脾固肾,特别适合寒露时节的气候。

 

例如,山药莲子百合煲是一道非常适合寒露节气的养生汤。它不仅口感甘甜、营养丰富,还能够滋阴润燥、补充能量,对缓解体内燥气、提高免疫力有显著作用。这道汤的主要食材山药、莲子、百合、红枣等,都具有很好的调养作用,尤其对脾胃虚弱、睡眠不佳的人群有益。

三、住:作息规律,营造湿润环境

寒露时节,随着阳气的逐渐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相应调整。杨月指出,寒露时节应遵循早卧早起的原则,避免熬夜。熬夜不仅会消耗阴血,还可能导致虚火上升,加重秋燥症状,产生口腔溃疡、失眠等问题。保持规律的作息,不仅有助于恢复体力,还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寒露之后空气湿度逐渐下降,空气干燥会加速人体水分的流失,易引发秋燥症状。在居住环境的调节上,除了保持作息规律外,还应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建议在白天气温较好的时段打开窗户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并使用加湿器调节室内湿度,使其保持在40%-60%的舒适范围,减轻空气干燥带来的不适感。

 

四、行: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虽然寒露气温逐渐转凉,但适度的运动依然不可忽视。杨月提醒,寒露时节的运动应选择温和且能够调节气血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既能够活动筋骨,又能帮助调养气息,促进气血流通。特别是慢跑、散步等适宜的户外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寒露时节的户外活动对舒缓压力、保持心情愉悦也具有重要作用。市民可以选择在周末去公园、山林走一走,感受清新的空气,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这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升精神状态。

五、穴位调养:内外结合,调理气血

 

在寒露节气,除了外部的衣、食、住、行调养外,杨月还推荐通过穴位按摩来帮助身体调节。寒露时节,常常出现因气候干燥导致的内燥症状,适当的穴位调节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三阴交和涌泉穴是非常适合寒露时节的两个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有助于调节气血,舒缓压力。每天按压此穴位3-5分钟,可以有效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帮助增强免疫力。而涌泉穴则位于足底,通过泡脚和按摩涌泉穴,可以帮助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总结

寒露时节是秋季的一个重要节点,气候逐渐转凉,湿气减少,寒冷与燥气并存。在这一节气的养生应侧重于防寒保暖、滋阴润燥、保持规律作息以及适度运动。通过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调养,我们不仅能顺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还能有效预防秋燥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寒露时节的养生,既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是对身体内在机能的调节,只有做好这些准备,我们才能在秋冬季节来临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136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yo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