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五年对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来说,堪称极不平凡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的能力水平、可及性和公平性。通过持续建设和优化,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同时医疗服务体系也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进,覆盖城乡、分级明确、功能互补,能够有效保障居民的健康需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也让每一位居民切实感受到健康服务的可及与便捷,为构建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4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09万所,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578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我国医疗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超过九成的居民能够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这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及时性,也体现了医疗体系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几乎全部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让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些机构在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和常见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也大大缩小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医疗服务差距。
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面,我国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参保率保持在95%左右的高水平,为广大居民减轻了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医保体系的完善,不仅保障了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也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医疗资源使用更加高效,居民在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够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医疗保障,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支撑和坚实基础。

在居民健康水平方面,“十四五”时期同样取得了明显进展。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升了1.1岁,这一数据反映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的综合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已有8个省份的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显示出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卫生发展的均衡性。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增强了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也彰显了我国持续推进健康事业发展的成果。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成就。国家通过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疾控网络和信息化管理,大幅提升了应对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增强,使我国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防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与此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高,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格局,为实现全民健康奠定了基础。

综观“十四五”五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在机构建设、服务能力、覆盖范围、医疗质量、居民健康水平以及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机构的不断扩张、专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医保体系的完善,共同推动了全民健康保障水平的提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健康指标的改善以及医疗服务的广泛可及性,充分体现了我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这五年的成果,为未来持续优化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10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