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盘上,62岁的王大伯正专心致志地下着棋,偶尔抬头望向窗外,听见远处的蝉鸣。突然,他拿起手机看了看微信群里传来的消息,眉头微微皱起:“有人说鸡肉有激素,吃多了会得癌……”旁边的林阿姨听到,也连忙附和:“你看咱们楼下卖鸡肉的队伍都排得长,这年头连鸡肉都不能吃了吗?前几天还说猪肉不好,现在又说鸡不能碰,你说我们还能吃啥?”这时,对面退休的黄叔叹了口气,说道:“其实啊,事情没你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一刻,也正折射出当下大众对鸡肉与健康的普遍疑虑:鸡肉到底能不能吃?它真的是“长寿路上的大敌”吗?

网络和短视频经常把鸡肉推到风口浪尖,说它可能导致癌症,让不少人心生恐慌,每次做饭时都不敢碰鸡肉。健康讲座却又反复强调鸡肉是优质蛋白的首选,让人难以抉择。事实上,鸡肉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常被误读。很多人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两点误解:一是担心鸡肉中有激素残留,二是认为红肉比鸡肉更安全。权威研究显示,鸡肉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的优质白肉类,比大多数红肉健康得多。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一项队列研究,历时十四年,对56000名中老年人进行跟踪发现,长期适量摄入鸡肉并不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尤其是在去皮、健康烹饪的前提下。

“鸡肉致癌”的说法从何而来呢?其实,主要与烹饪方式有关。高温油炸、烧烤或腌制鸡肉,可能产生杂环胺等致癌物。例如,反复油炸的鸡块、炭烤鸡翅,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这一点并非鸡肉独有,红肉、白肉若经过同样处理,致癌风险同样存在。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加工腌制红肉属于2A类致癌物,而鸡肉本身并不在高风险名单中。也就是说,鸡肉本身并非致癌食品,关键在于烹饪方法和摄入量。长期油炸、烧烤、腌制的肉类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但适量清蒸、炖煮或水煮的鸡肉,既安全又营养。

如果想要真正促进健康、延年益寿,需要重点控制四类肉的摄入。第一类是高温加工的红肉,包括香肠、腊肉、培根、熏肉等。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亚硝酸盐、防腐剂,高温处理下会生成亚硝胺,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类致癌物。研究显示,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至21%。第二类是反复油炸的肉类,如炸鸡块、炸猪排、脆皮鸭等。油炸过程不仅让脂肪氧化生成有害物质,还可能产生多环芳香烃和杂环胺,长期摄入与胃癌、胰腺癌发病率升高相关。第三类是腌制腊味肉,虽然风味独特,但含钠量极高,容易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问题,同时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增加消化道肿瘤风险。第四类是肥牛肥羊火锅片,这类肉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高,过量食用不利于血脂和心血管健康。减少这四类肉的摄入,能显著降低健康风险。

那么如何健康吃肉、又不失营养呢?应优先选择白肉,如鸡肉、鱼肉、去皮禽类等,每周2至3次,每次约80至100克。烹饪时尽量去皮、蒸煮或水煮,少放盐和酱料,避免高温油炸或烧烤。第三,要搭配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这不仅能增加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还能减少亚硝胺生成,提供丰富抗氧化物,降低癌症风险。避免食用“剩温肉”,因为反复加热可能产生有害分解物。每日新鲜烹制、九成熟即可,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有家族肿瘤史的人群,应定期体检,关注消化系统的变化,如腹胀、消瘦、大便习惯改变等,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鸡肉并非所谓“长寿路上的大敌”,适量摄入健康烹饪的鸡肉不仅安全,还能为身体提供优质蛋白。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高温加工的红肉、反复油炸的肉类、腌制腊味以及肥牛肥羊。通过科学搭配、健康烹饪、控制食量,并配合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能降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帮助身体走上健康长寿之路。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10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