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40岁,福州闽侯人,是一名典型的白领,每天长时间伏案工作,电脑屏幕前的光亮几乎伴随她整个白天。长期久坐、熬夜赶稿成为常态,饮食上又偏好重口味、高盐食物。起初,她只是偶尔感到头晕、乏力,总以为是加班累了,简单休息后症状便会缓解,因此并未重视。一年时间里,头晕反复出现,却没有得到专业的诊治。偶尔测量血压时,她发现数值偏高,于是自行购买了氨氯地平片,但用药不规律,也未建立血压监测习惯,这种自我管理并未阻止血压逐渐升高。
前些天,为了赶一份重要的报告,林女士再次熬夜至凌晨两点,第二天清晨起床时,她感到头晕目眩,比以往更为严重。家人见状,立即将她送往闽侯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接诊的赖燕平主治医师为她测量血压,最高值达230/104mmHg,远超正常血压标准,已达到高血压急症的诊断门槛。经检查,林女士被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赖医生指出,她此前不规律用药、缺乏血压监测,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医生随即为她调整药物方案,并开展健康宣教,指导她如何通过规范管理和生活方式改善来控制血压。在住院治疗和规范管理下,林女士的血压最终恢复到正常范围,避免了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赖燕平医生表示,像林女士这样的年轻高血压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18至44岁的群体,常被认为年轻有力而忽视身体的警告信号。年轻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隐匿且易被忽略,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这使得早期干预机会容易错失。年轻人交感神经活跃,血压波动大,熬夜、精神紧张或工作压力等因素可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心梗、中风等急性并发症风险。高血压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期高盐饮食、每天久坐超过八小时、频繁饮酒及作息紊乱等不良习惯都会显著提高患病概率。长期血压失控还可能造成器官不可逆损伤,五至十年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十年以上可能导致肾小动脉硬化,严重影响健康。
针对年轻高血压患者的预防与管理,赖燕平医生提出具体建议。他强调,有高血压家族史、体重超标(BMI≥24)、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应每半年测量一次血压;35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测量一次,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控制血压的关键,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五克以下,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也能帮助血压稳定。若经过三至六个月的规范管理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应及时启动药物治疗,并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调整或停药,以防血压反弹,病情加重。
林女士的经历提醒我们,年轻并不意味着健康无忧,身体的警示信号不容忽视。长期久坐、熬夜和饮食不节制等生活习惯,是血压失控的重要诱因。科学测量血压、规范用药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只有重视身体信号、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医疗干预,才能有效降低血压风险,保护心血管健康,保障生命质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10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