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今年港股市场最大规模的车企IPO,募资达91.4亿港元。这个里程碑的背后,尹同跃和奇瑞的全体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距离这一事件仅五天的9月20日,尹同跃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对接会上,发表了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思考。这场发言不仅聚焦了安徽汽车产业的优势与挑战,也为奇瑞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安徽的四个“第一”:转型之路仍长
在讲话一开始,尹同跃便以安徽省的汽车产业为切入点,强调了该省在全国汽车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安徽汽车产业目前有着四个“第一”的骄人成绩: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亦为全国领先;第三,安徽是全国汽车出口量最大的省份;第四,安徽生产的尊界S800成为市场中售价最高的电动车。
尹同跃指出,虽然安徽在汽车产业的规模和产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距离“汽车强省”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他认为,安徽要从“汽车大省”转变为“汽车强省”,不仅仅依赖于产量的提升,更需要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安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在国内市场领先,但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内卷现象:同质化困境与品牌缺失
谈到行业现状时,尹同跃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卷”问题。在他看来,内卷的本质是创新不足和同质化严重,导致车企只能在低维度的竞争中拼杀,无法形成高价值的差异化竞争。尹同跃批评道,很多车企对品牌的认知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往往把销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品牌的长期建设。
他提到,德国大众和保时捷之间的对比,生动地揭示了品牌和销量的关系。保时捷的销量远低于大众,但其市值却常常超过大众,这正是因为保时捷在品牌价值上的积累和市场定位上的精准。尹同跃反思道,奇瑞作为一家中国车企,也应当从“量”向“质”转型,关注如何通过创新和品牌价值的提升来带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安徽的汽车产业,尹同跃强调,必须走出低端竞争的怪圈,摆脱单纯的规模追求,真正走向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汽车行业的创新能力将成为制胜的关键。
国际化挑战:走出去更要走稳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国际化已成为许多车企的战略选择。尹同跃也在发言中提到了奇瑞的国际化历程,但他警告说,国际化并非一条坦途。许多车企在国际化进程中准备不足,往往匆忙进入海外市场,导致在法规、质量管理、服务网络、本地化人才等方面遭遇重大困难。
尹同跃提出,奇瑞在欧洲的工厂已经落地,但供应链、人才、本地化服务等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奇瑞需要在“全球买”和“全球卖”之间找到平衡,通过逆向贸易等手段,促进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他特别强调,奇瑞要注重本地化战略,不仅要适应当地市场,还要尊重并融入当地文化。市场开发的过程,既要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要审视自己在外部环境中的定位,避免“掠夺式”扩张,而是要实现与各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从ESG到碳足迹管理
在谈到可持续发展时,尹同跃提出了对奇瑞未来发展更高层次的要求。他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乎资金的运作,更应涵盖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多维度的。尹同跃表示,许多企业在ESG领域的做法仍停留在表面,仅仅为获得及格分而发布报告,缺乏对可持续发展本质的深入理解。
他强调,奇瑞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管理好碳足迹,涵盖从材料采购、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的每个环节。安徽汽车产业同样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管理,确保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环保标准,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为此,奇瑞已经开始着手建立碳足迹模型,未来将作为国内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的标杆之一。
安徽的担当:高速度发展的高质量追求
尹同跃总结道,安徽汽车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安徽要在规模化生产的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与技术创新。他提到,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已占据领先地位,但如果仅仅满足于产量和规模,仍然无法跻身世界汽车强省之列。安徽的汽车产业,必须在质量、技术、品牌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尹同跃提出,安徽要注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发展,避免仅仅追求海量生产的低端竞争。安徽要思考自己的定位,是追求像德国BBA那样的高品质、高价值,还是走低价竞争的老路。这种思考将决定安徽汽车产业未来的走向。
走向全球,推动产业升级
从尹同跃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奇瑞汽车和安徽汽车产业都正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奇瑞不仅要解决国内市场的内卷问题,还要在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安徽作为汽车大省,只有突破传统的规模竞争,转向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方向,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奇瑞汽车和安徽的汽车产业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做出重要贡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0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