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里,增程车这一新兴技术逐渐从一种边缘化的选择,成为了市场上的焦点。从最初的“小电池加大增程器”到如今智己推出的纯电续航超过450公里的增程系统,增程车技术似乎迎来了巨大的进步。而别克“真龙”增程续航302公里、昊铂HL更是突破350公里的续航,进一步表明了这一技术的巨大潜力。这些进步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难题,尤其是电池成本、车辆重量、效率等问题的平衡,始终是车企与消费者共同面对的困境。
电池成本下降助力续航提升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的下降成为了增程车续航提升的关键因素。十年前,每度电的成本高达2000元,而如今,这一成本已经大幅下降至300元左右,降幅超过80%。这种变化使得车企有了更大的空间去扩展电池容量,进而提高纯电续航。从最初的20-40度电的电池包,到如今40-60度电甚至更高的电池容量,增程车的续航能力获得了飞跃式的提升。以智己为例,其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突破450公里,标志着这一技术的成熟。
电池容量的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首先是购车成本的提升。更大容量的电池意味着更高的制造成本,而这一部分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车重的增加也是不容忽视的难题。随着车重的增加,车辆在使用纯电模式时的电耗也会随之上升,数据显示,车重每增加100公斤,纯电模式下的电耗就会增加5%-8%。这不仅影响了车辆的续航效率,还可能影响驾驶体验。
增程车的尴尬定位
尽管增程车在续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的市场定位却依然处于尴尬境地。如今,许多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达到400-450公里,几乎与一些主流的纯电动车相当。消费者会不禁提出疑问:既然增程车已经能实现如此长的续航,为什么不直接购买一辆纯电动车呢?
事实上,60度电的电池足以制造出一辆续航超过700公里的纯电动车,这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续航、空间和智能化体验都能够满足需求。而且随着充电设施的日渐完善,纯电动车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6月,中国的公共充电设施已达到409.6万个,覆盖率达到97.08%。在这样的背景下,增程车的“里程焦虑”优势逐渐失去意义,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充电便捷、续航充足的纯电动车。
效率问题依旧突出
除了续航和定位上的问题,增程车的效率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增程车的动力系统在馈电状态下,发动机需要消耗更多燃油来给电池充电,这样一来,油耗反而可能会上升。尽管增程车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但在油耗和能效上仍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增程车的电池也常常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瞬间加速时需要释放大量电流,这会导致电池老化加剧。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孙立清曾指出,快充虽然可以为电池提供快速充电,但频繁使用快充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增程车的电池通常处于高负荷状态,这加速了电池的衰退,影响了车辆的长期使用表现。增程车的能效和电池健康问题,仍然是消费者选择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未来发展:增程车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挑战
增程车技术正朝着“高效率、无感化、低成本、紧凑集成和清洁燃料化”五个方向发展。理想汽车等公司正努力研发热效率超过45%的增程器,力求使增程器在介入时更加平滑和无感,从而改善用户的驾驶体验。业内人士指出,增程车的电池并非越大越好。虽然更大的电池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重的车身,进一步影响了车辆的操控性和驾驶乐趣。
业内有观点认为,增程技术仅仅是一个过渡方案。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表示,增程车和插电混合动力车(插混)都属于过渡性技术,其合理性在于纯电动车的技术尚不够成熟。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超充设施的普及,纯电动车的续航问题和充电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增程车可能需要在“大电池”和“高效增程”之间找到更加明确的定位。
增程车未来的两极分化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增程车市场可能会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经济型增程车将存在,凭借适中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日常通勤需求;另一方面,追求极致纯电体验的高端增程车也将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它们将以更大电池容量和更高的续航为特点,成为一部分高端消费者的首选。
无论未来如何,增程车的技术革新和市场变革,都将依赖于电池技术的突破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增程车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市场定位,仍然充满变数,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