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在经历了两年的停产与债务整顿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复产阶段。9月6日,威马汽车重整投资人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官方渠道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明确了复产计划和未来发展布局。根据规划,威马汽车将在2025年9月于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量产,这一举动意味着威马汽车开始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同时也标志着公司正努力从过去的困境中走出。白皮书显示,未来五年威马汽车将推出包括纯电动和增程式在内的十款以上新车型,覆盖A00级至C级的轿车、SUV、MPV等多样化产品,以适应全球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此举不仅显示了威马汽车重振雄心,也为供应商及市场注入了新的信心。
在债务清偿方面,翔飞为威马汽车制定了清晰的方案。对于债权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六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偿付;对于超出15万元部分的债权,除15万元现金清偿外,其余部分将按信托受益份额比例进行清偿。这一安排显示了翔飞对公司债务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有助于稳住供应链和合作伙伴的信任,为复产计划提供保障。工商信息显示,翔飞的股权结构较为复杂,通过多层公司间接持股,使得实际控制人与各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易被外界直接看清,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观察的难度,也让投资者对未来发展保持谨慎态度。
产品与发展规划方面,《白皮书》提出了威马汽车的“三步走”战略:2025年至2026年为复兴阶段,公司计划复产EX5和E.5车型,确保年产销1万辆,并力争达到2万辆,同时布局海外市场,在泰国建设L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预计到2026年整体产量将达到10万辆。2027年至2028年为发展阶段,公司销量目标为25万至40万辆,计划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通过AI技术赋能研发、生产和营销全链条,同时为IPO筹备奠定基础。2029年至2030年为跨越阶段,公司设定目标为2030年实现产量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并构建完整的智慧出行生态圈,力求成为行业新标杆。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威马汽车对未来市场的野心,也显示出公司希望通过稳步发展实现从区域品牌到全球竞争力的跨越。
回顾威马汽车的发展历程,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创新和快速量产打破“PPT造车”的质疑。2018年3月,首台EX5试装下线,同年9月开始交付。2019年,公司交付量为1.28万辆,虽低于蔚来和小鹏,但显示出一定竞争力。2020年交付量增至2.19万辆,同比增长71.4%,显示出快速增长势头。2021年,公司全年交付量达4.42万辆,位列造车新势力第五位,仍落后于“蔚小理”等主要竞争对手。尽管通过多轮融资累计获得超过138亿元资金,并在D轮融资后估值达到350亿元,威马汽车仍连续三年亏损严重,2019年至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74亿元,显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仍面临巨大压力。
进入2022年,威马汽车试图通过战略调整和市场布局重振旗鼓,但实际交付量下降明显,仅为2.95万辆,同比下降33.3%。2023年以来,公司交付数据不再公开,停产、欠薪和裁员消息频频出现,使其市场关注度进一步降低。在激烈的造车新势力竞争中,蔚来、理想和小鹏始终保持日常运营和研发投入,没有浪费一刻时间,而威马汽车过去两三年的停滞让其竞争力进一步受损。业内人士指出,威马汽车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更多是为了提振经销商和市场信心,实际发展仍需脚踏实地,避免过度乐观。
展望威马汽车的核心任务不仅是提升产量和销量,更在于构建智慧出行生态系统。在产品层面,公司计划覆盖多级别、多类型车型,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在技术层面,AI将贯穿研发、生产和营销全过程,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在市场层面,海外布局将成为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这些举措,威马汽车希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总体来看,威马汽车复产计划及未来发展蓝图显示,公司正在努力从停产与债务困境中恢复元气。翔飞通过详细的复产安排、债务清偿方案和“三步走”战略,为威马汽车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市场竞争激烈、资金与技术压力依然存在,战略目标的实现仍需稳步推进。若威马汽车能够在稳健复产的基础上抓住智能化和国际化机遇,有望在2030年实现百万辆产量的目标,真正跻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标杆行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ly2s.net/article/xiongdaohang/10178.html